![]() |
![]() |
2022年10月1日,我們終于迎來了祖國73歲生日,舉國同慶,更有7天的小長假。那么國慶節是怎么來的呢?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了解了解吧。
國慶節的由來:“國慶”一詞,本指國家喜慶之事,最早見于西晉。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《五等諸侯論》一文中就曾有“國慶獨饗其利,主憂莫與其害”的記載、我國封建時代、國家喜慶的大事,莫大過于帝王的登基、誕辰等。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、誕辰稱為“國慶”。今天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節。
1949年12月2日,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全國政協的建議,通過了《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》,決定每年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,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。
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國慶的慶祝形式曾幾經變化。
在新中國成立初期(1950─1959年),每年的國慶都舉行大型慶典活動,同時舉行閱兵。1960年9月,中共中央、國務院本著勤儉建國的方針,決定改革國慶制度。此后,自1960年至1970年,每年的國慶均在天安門前舉行盛大的集會和群眾游行活動,但未舉行閱兵。
1971年至1983年,每年的10月1日,北京都以大型的游園聯歡活動等其他形式慶祝國慶,未進行群眾游行。1984年,國慶35周年,舉行了盛大的國慶閱兵和群眾慶祝游行。在此后的十幾年間,均采用其他形式慶祝國慶,未再舉行國慶閱兵式和群眾慶祝游行。1999年10月1日,國慶50周年,舉行了盛大國慶閱兵和群眾慶祝游行。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世紀舉行的最后一次盛大國慶慶典。
新中國成立以來,在國慶慶典上共進行過15次閱兵。分別是1949年至1959年間的11次和1984年國慶35周年、1999年國慶50周年、2009年國慶60周年、2019年國慶70周年的四次。
國慶節是一種新的、全民性的節日形式,承載了反映我們這個國家、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。同時國慶日上的大規模慶典活動,也是政府動員與號召力的具體體現。具有顯示國家力量、增強國民信心,體現凝聚力,發揮號召力是國慶慶典的三個基本特征。
國慶節的重要性,不僅是對國家,更是對于每一個華夏子女。國家建立日,是一等大事,是凝聚全國人民和振奮人心的一種方式。愿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!
![]() |
Copyrithg © 2005-2010 重慶群洲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rved 地址:重慶市涪陵區萬匯路66號建筑業大廈21樓 聯系電話:023-72725111 郵箱:qunzhou.123@163.com 后臺管理 渝ICP備19012625號-1 ![]() 渝公網安備 50010202000535號 |
|